石門水庫集水區豪雨誘發土砂災害之變化歷程與機制探討

核心技術名稱: 集水區土砂監測與分析評估遙測影像處理與分析

主持人:林伯勳  02-87919198#309 承辦人: 

摘  要

       本計畫係以遙感探測技術配合地文、水文資料蒐集,同時進行現地土壤沖蝕量、地球物理、土壤厚度、河道斷面等調查工作,探討石門水庫集水區豪雨誘發土砂災害歷程與機制;評估重點課題含降雨逕流對坡地沖蝕影響、集水區崩塌量推估之修正與建立、土砂遞移與攔阻率、集水區歷年崩塌地面積及地形貌高程變化之探討、降雨所致之集水區土砂量、河道沖淤問題研析、集水區土砂平衡模式推估及集水區跨河結構物通洪能力檢討等,相關研究成果及觀察皆能據以說明土砂災害成因及集水區內整治工程設施之治理效益,供以作為未來集水區整體調查規劃修正與調整、治理優先順序及抑制泥砂產出、產生之重要依據。
 
       茲將本計畫工作成果摘錄如下:(1)藉由集水區基礎資料,並配合石門水庫集水區歷次重大災害事件崩塌地判釋成果,進行致災因子關聯性分析,用以釐清集水區土砂來源之分布及豪雨誘發土砂災害成因;(2)藉由集水區年沖蝕量修正係數Mf,縮減冗長現地量測及簡化繁複之工作程序,迅速確實獲得各子集水區土壤沖蝕量及貢獻度;另發現迅期間所引土壤沖蝕量約占整年度土壤沖蝕量之67%~78%;(3)透過前後期建置空載LiDAR施測之高精度數值地形進行比對,可獲得整治重點區域土砂變動量,並瞭解近期工程治理成效與監測治理前後地形貌差異。經分析顯示,集水區整治率皆達第二階段預期標準,顯示集水區保育治理成效確有成效;(4) 95~98年間,庫區集水區每年土砂供應量以沖蝕量為主,其沖蝕量與崩塌量比例約為1比0.7;而玉峰集水區因每年崩塌量較大,且該區地質條件較差且脆弱,故土砂供應量以崩塌量為主,其沖蝕量與崩塌量比例約為1比1.4;(5)本計畫以不同重現期設計流量,並依河道懸移質與推移質比例、土砂產量分析成果,以及各水文站控制點所求輸砂量,建構瞬時或長期之土砂平衡模式;經比較驗証後,與河道斷面量測及地面LiDAR施測成果一致,充分顯示該模式深具代表性,且有實務參考價值。
 
關鍵詞:石門水庫、土砂平衡、整治率、LiDAR。